一、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恢复与发展
(一)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
高平解放以后,中共高平县委、县政府就采取积极措施,大力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,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。
农业方面,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《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》的指示,在减租减息和反贪污反恶霸斗争的基础上迅速开展大生产运动。1945年11月,县委召开全县干部扩大会议,研究部署冬季大生产工作,针对高平实际,提出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的发展生产方针,要求积极备战春耕生产,为明年农业生产打好基础做好准备。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,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占全县人口的绝大多数,而少数地主富农却靠拥有大量土地进行剥削,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善。为此,1946年党中央发布《五四指示》后,高平立即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工作队,奔赴广大农村,广泛发动农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。经过土地改革,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大大提高,激发出发展生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高度热情。同时,县政府还通过恢复耕地、发放农业贷款、组织变工互助等多种办法,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。1946年后,太岳区银行明确规定,银行贷款主要为农民生产服务。至1947年8月,高平县农业贷款为3000万元,牲畜贷款为2400万元,农具贷款为200万元,棉籽贷款为100万元,兰籽贷款为162万元。全县原有牲口1207头,新增加610头,宰李村原有耕牛13头,银行贷款130万元后,增加到60头。
1947年11月,中共高平县委、县政府根据农村土地改革后的经济状况,本着奖励发展生产,负担公平合理的原则,制定《高平县农业负担暂行办法》,明确规定农民精耕细作、土地加工种植、品种优良超产部分不负担;旱地变水田者在五年以内按旱地产量负担;恢复耕地者一年不负担;农村副业收入不负担,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。1948年4月1日,县委、县政府召集800名村干部开会,强调村干部要领导好春耕生产。为解除村干部中不愿意领导生产,怕当干部没有好下场的思想顾虑,会议强调,必须认清中农、贫农是一家,要团结起来搞好春耕生产。对管制的中农要取消,误斗的中农财产要退回。各村一定要坚持自愿结合,等价交换,民主领导,结合实际,能组织几个互助组就组织几个,反对强迫命令,要把农村工作重点放在抓春耕生产上。同日,县政府发布《暂行支差办法》,全文共10个方面、47条款。规定群众支前要做到公平合理负担,节省民力,使参战支前与生产结合起来,提高群众参战支差和生产劳动的积极性。7月17日,县政府为了完善《高平县农业负担暂行办法》,根据形势发展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,又及时制定《高平县农业负担补充办法》,共分5条20款,详细规定了农业税的征收起止点、人口的计算、免征点及免征税的范围,还有属人属地的计算办法等。使农业负担更加条理化、规范化、合理化,执行起来有法可依。
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农业生产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,大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。1948年,全县耕地面积增至588326亩,比1943年净增336299亩,基本恢复到抗日战争以前的水平。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,在每年春耕生产和秋收秋耕时,县委、县政府都要召开村干部参加的专门会议进行动员,加强组织领导,采取得力措施,进行督促检查。为了逐步引导农民由个体向集体过渡,县委发出号召,要求各区发动群众,组织互助组,解决因劳力缺乏种不了地的困难,搞好农业生产。提出组织互助组要坚持自愿互利原则,坚决反对强迫命令。同时要求各区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,充分认识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,而更重要的是解放妇女、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。
在全面恢复发展农业的同时,全县对传统的冶炼业实行民办公助,大力扶持。浩庄村于1945年率先办起群众集资共办的铁业社,在其影响下,至1946年12月,先后又有常庄、北庄、王村、红庙、张壁、张家庄等村办起铁业社和砖瓦窑。恢复具有千年以上传统的丝织业,至1948年共恢复和发展丝织户269户,年产绸纱11555匹、手绢12895打、背心364打、丝线2117.5公斤、腿带18000副。全县有150个村采取群众集资的办法恢复或新开了煤窑,回山、苏庄、段家沟还恢复了陶瓷生产。
根据人多地少、剩余劳力多的实际,全县大部分地方实行农副业结合,采取不同的互助形式,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。七区丁壁村采取农业、副业、手工业各自独立经营,劳力组织则是分工合作,互相变工。三区陈村、一区赵庄、二区市望等村采取农业、副业互助合作,以副业补充农业。一区王河、五区李家河、西沟、浩庄等村采取农忙时组织集体农业变工,农闲时分散成几伙进行手工业生产。七区丁壁村、一区东沟村等地采取农业互助、工商业结合等形式,既解决了农业生产上的困难,又给农民增加了收入,按劳得酬,各得其利。仅1947年前半年,全县各种类型的互助组在粉坊、运输、刨药、饲养、铁工、木工、纺织、缝纫、货炉、铁炉、煤窑等副业上就赚本利101700元、粮食18石。
(二)恢复发展工业生产
高平县是个资源型经济地区,有丰富的煤炭资源、铁矿石资源等,产煤、冶炼、铸造是传统的产业,丝织业、纺织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。但是,在抗日战争时期,高平的工业和传统手工业均遭到日军破坏。解放战争时期,中共高平县委和县政府为保障人民解放军作战,领导和组织全县人民采取集资、互助等措施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。1945年,新华纺织厂从新绛迁址唐安村,第二年建成投产,产品供解放军部队使用。1946年,私营唐安煤矿由县政府接管。同时,按照太岳行署实业公司的政策和命令,新庄煤窑、洞子沟煤窑、申家庄煤窑也归属地方公有经济管理。1947年,县政府在城隍庙开办了丝织厂,1949年2月在沟南村建成晋裕丝织厂。
从1946年12月开始,县委、县政府还采取民办公助、无息或低利息贷款、贷小米等措施,积极扶植和引导群众搞冶炼业,全县冶炼业恢复发展很快。一年时间,仅陈区一带就办起铁业社10多家,从业人员达上千人。1948年,全县个体手工业户达到1000多户,从业人员达到近万人,其中从事煤炭开采业的达130户,原煤产量达20.105万吨,产值105.92万元。在铁业生产中,高平大部分企业实行新的工资制度。一是根据工人生产技术的高低规定工资;二是劳资合股,按股份分红,既是工人又是主人;三是按斤计资,出的铁多,挣的工资多。这种工资制度,让工资和生产效益挂钩,和投资挂钩,可以促使工人精心研究生产技术。《新华日报》(太岳报)在工作研究栏目中作了专门介绍,同时该报还介绍了高平丝织业和造纸业的发展情况。
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,为解放战争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,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。
(三)推进工商业发展和市场稳定
高平县历来人多地少,百姓除耕田种地外,素有经商传统习惯。但是,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摧残,抗战期间全县商业陷于凋敝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中共高平县委、县政府根据实际并结合土改工作,实行农副业的有机结合,采取互助合作的办法,大力恢复和发展工商经济。
首先,根据太岳区党委《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局工商业政策指示的通知》精神,县委及时对在群众运动中清算斗争工商业户的“左”倾错误进行了纠正,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工商业政策。县城“天兴成”商号在群众运动中遭到错误批判,被斗争得扫地出门。受其影响,同年又有数十家商业户遭到类似斗争,先后关门停业,回家种地。为彻底纠正“左”的错误,县委召开全县工商业户主会议,认真贯彻党的保护发展工商业政策,公开承认侵犯“天兴成”商号的错误,并及时公布对“天兴成”商号的赔偿办法,一是把已卖出的原料和发放给雇农生产的贷款按期如数归还;二是其他货物折价200万元照数退还。同时还纠正了误斗工商户41家、封门9家、清算5家的错误。这样一来,“天兴成”商号又在原来的商店正式开业做买卖,其他被侵犯的工商户也得到补偿。商人们有的修理门面,有的向银行贷款增添资本,全县工商业开始出现繁荣的局面。县委敢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的做法,在广大工商户中引起强烈反响。大家一致认为共产党是英明的、开明的政党,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没错。于时,全县兴起大办工商业的高潮。据统计,仅是年8月份一个月就新增工商业33家,其中布店9家、杂货铺3家、碎货铺3家、麻铺2家、手工工厂3家、修车铺2家、丝行l家、张罗铺7家、磨坊2家、店房1家。当时正街所有门面都被占满,还有许多商户在正街找不下店铺,只好在其他街面找门面。至1948年,全县工商户由抗战前的200多家,恢复到302家。
其次,大力发展商业合作社。为了迅速扭转高平在抗战时期工商业经济倒退的局面,1945年后半年,县委、县政府发动各机关单位入股集资建立合作社80个,农村入股集资建立合作社32个。合作社的兴起,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工商经济的发展。1948年,全县仅村办合作社就达到78个,其中生产社30个,消费社22个,混合社26个。
在县委、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倡导下,高平县商业迅速恢复发展。1945年,县政府设立丰昌号,1948年成立华丰号,辖南关烟房、南关药铺、永禄纸厂等。1949年成立县供销合作社,下设7个分社、57个基层社,入股社员达68008人。同时,有私营商业机构694个,从业人员1425人;个体饮食服务业205家,社会商品零售额为409.9万元,其中商业零售额为312. 5万元,占总额77.36%,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221. 94万元,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额为887万元。全县集市经营户达12151户,集市贸易成交额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60%以上。涌现出城关、寺庄、河西、马村、米山、建宁等集市贸易点。这些集市贸易点,百货俱陈,市场十分繁荣、活跃。
1949年1月9日,县政府遵照华北人民政府电令,按照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制定的薪金工资所得税暂行草案之规定,以县长程延义、副县长杨俊选联名签署发出征收薪金工资所得税通令。决定从1949年9月1日起,开始征收薪金工资所得税。为搞好此工作,县政府另作出8条补充决定和6条具体说明,强调征收薪金所得税是一项新的工作,各区、村、工厂、商店应加强领导,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交流经验,贯彻执行好政策,保证完成税收任务。
高平县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,有力地支援解放战争,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(四)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
在新民主主义政治、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,高平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。
1945年6月高平解放后,百废待兴,百业待举。中共高平县委、县政府针对文化凋敝教育衰落的实际,首先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工作抓起,进一步繁荣新民主主义文化事业。1946年春节、元宵节期间,组织全县群众以欢庆高平解放和抗战胜利为主题,广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,恢复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、耍乐、八音会、戏剧等文化活动项目。县朝阳剧团编写的《王和尚卖妻》、《保家卫国》、《东仓风云》等剧目都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,既宣传了党的政策,又鼓舞了群众。全县还发动群众,保护修复被日本侵略者破坏的文物古迹,受到太岳行署的表扬。为了加强对文化事业的领导,1949年5月12日,县委、县政府发布命令,要求在群众中破除迷信,树立新的思想观念,禁演宣传封建迷信剧目。特别规定在全县范围内,对农村剧团、秧歌及外地方剧团来高平演出,一律禁止演出封建迷信、淫词滥调的旧剧。
在新闻出版方面,1946年冬,县委成立大众报社,在全县发行《大众报》。社址设在县城正街,由县委秘书李一民兼主编,后调梁常庆任专职编辑,报纸为不定期八开两版石印。1948年春,大众报社迁至所街邢家院,李国义任大众报社社长,梁常庆仍任专职编辑。同年冬,社址迁到市北街县委对门的牛家院,由梁常庆负责,李春根任助理编辑。1949年,《大众报》由宣传部部长李一民亲自领导,郭民德任主编,李春根担任编辑,报纸改为双日刊,四开两版石印,至1949年冬停刊,共出版报纸近450期。《大众报》的创刊,对全县的反奸反霸、支前参战、土地改革、整党建党等运动,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并为邯郸广播电台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新华日报》(太岳版)提供了不少稿件,起到了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。
教育方面,为解决学校教师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,1946年成立高平简易师范学校,1949年1月又改设为高平初级师范学校,校址设在城内关帝庙(文庙),专门培养教师,学制2年,招生来源是高小毕业生和同等学力的在乡知识青年。张彦良为校长,李怀保为总务,教员若干人。课程开设语文、数学、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教育学、音体美等课程。学生修业期满,经考试合格毕业后,分配到全县各地学校任教,从而解决了师资不足的困难。
1947年,全县共有教师384名,但是在反奸清算中出现“左”的偏差,有131名教师被清洗回乡。1948年冬,县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,总结经验教训,及时纠正清洗中“左”的错误,对在职教师和在乡知识分子,包括错误清理的131名教师,一视同仁,重新组织进行统考,择优任用25名高小教师,348名初小教师。县委、县政府十分关心教师队伍的成长,从政治、经济、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,规定凡被任用的教师统一实行供给制,凡公办学校教师均由国家全部供给,凡民办学校教师均由村上统一供给。至1949年,全县共有高小6所、初小358所、完小1所、师范1所。共有教师399人,其中高小教师43名,达初中程度者21人;初小教师348名,达高小程度以上者315人。在校学生20915名,其中高小生718名、私塾生460名。全县177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了小学校。
高度重视成人教育工作。高平解放时,全县文盲达16.8万人,占总人口的73%。从1948年初开始,全县开展轰轰烈烈的扫盲识字工作。县里成立冬学运动委员会,办起冬学388所,参加学习的达1.6万人,冬学识字成绩达每人100字以上,不少农民一举摘掉文盲帽子。
注重干部教育。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,各解放区需要大量的政治坚定并具有文化知识的干部。高平县作为老解放区,一方面积极培养大批干部领导全县进行建设,一方面往新解放区输送大批干部。为此,县委在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工作中,不仅注重政治思想的教育,还十分注重对干部的文化知识教育。用举办培训班、学习班、在实践中锻炼等方式,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,并对那些政治上可靠又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干部优先提拔,从而使全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一个新的提高。
二、党的建设的加强
(一)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加强
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,中共高平县委在总结抗战胜利经验时认为,加强党的建设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。为此,全国解放战争一开始,县委就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作为各项工作之首,认真抓紧抓实。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中共太岳区党委的安排部署,县委在做好保卫解放区、恢复和发展经济工作、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反奸反霸运动的同时,注重在各项运动中,坚持抓好党的组织建设,在群众运动中发展、培养积极分子,对立场坚定、政治觉悟高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。1946年全县共设立区党委7个、党支部152个,共有党员2185名,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重大成绩。
1947年,随着土改运动的深入发展,广大农民在政治上、经济上获得了解放,迸发出巨大的革命热情。全县人民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,踊跃参军参战,并以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等积极支前。在土改运动和支前参战工作中,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分子,县委及时地对骨干分子进行培养教育,大力加强组织建设,成熟一个发展一个,成熟一批发展一批,全县基层党组织不断巩固发展,党员队伍不断优化壮大。至8月底,全县基层党组织共有166个,覆盖了98.9%的行政村,共有党员2636人,其中男党员2492人、女党员144人,党员人数占全县人口的1.21%。在此期间,按照《党章》规定和党的纪律规定,及时对混入党内的44名阶级异己分子进行清洗,保持了党的纯洁性。党的组织得到壮大发展,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。
但是,高平县与其他解放区一样,在战争和土改激烈进行的条件下,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思想、作风和组织不纯的问题也明显暴露出来。有些党员的阶级观点模糊,不能坚决执行党的土改政策;有的党员干部利用职权多分多占土改果实;还有个别地主、富农和流氓分子混进了党内,甚至把持了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权,作威作福,欺压群众。因此,在中共中央做出整党决定以后,中共高平县委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,按照正确政策实行初步整党,完成党的支部组织的整理工作。1948年2月,高平县、区级以上党员干部到晋城参加四地委召开的整党大会后,县级整党工作全面展开。整党以“三查”(查阶级、查思想、查作风)“三整”(整顿思想、整顿组织、整顿作风)为基本内容,重点是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和官僚主义作风;对那些错误严重、屡教不改的党员辅之以组织纪律处分;对极少数混进党内的地主、富农和流氓分子坚决清除出党。整党的基本方法是,公开党的支部,吸收非党群众参加党的支部大会,使“三查三整”工作接受群众的监督。整党初期,主要是批判右倾思想和地富思想,批判包庇地主、富农和干涉土地改革的错误行为。此后,任弼时在西北野战军全委扩大会议上所作的《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》讲话在太岳四地委和中共高平县传达后,转为对照检查土改中的“左”倾偏向,批判“左”倾思想,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。通过近3个月的集中整党,广大党员干部澄清了头脑中的糊涂认识,确立了依靠贫农、巩固地联合中农、坚决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思想,深刻认识了“左”的错误根源和危害,进一步提高了政策水平,同时清算了工作中的官僚主义、军阀主义等不良作风,进一步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。
1948年10月16日至21日,根据太岳三地委[1948年7月,中共太岳第四地委、太岳第四专署奉命分别改称为太岳第三地委、太岳第三专署。卫恒、李超先后任地委书记,郭清文任专署专员。下辖范围不变。1949年8月撤销。]的指示,中共高平县委召开扩大会议,部署全县整党工作和解决土改遗留问题。全县整党分3批四个阶段进行。第一阶段是了解情况,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,结合实际,传达整党方针,采取回忆历史、入党动机,使每个党员了解怎样做一个好党员,用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自己。第二阶段是反省阶段,在检查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,每一个党员对自己的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。第三阶段为检查验收评功评过。对不合格的党员,根据所犯错误情节进行批评教育或处分,纯洁党的组织。第四阶段是总结经验教训,民主选举各农村党支部。
第一批整党从会后开始,共5个区、34个支部、597名党员(其中男533名,女62名)参加。整党中清洗了21人,其中阶级异己分子2人、投机分子3人、蜕化分子4人、太落后分子10人、流氓分子2人。受党纪处分的100人,其中开除党籍21人、留党察看21人、当众警告19人、当众劝告20人、当面警告4人、当面劝告15人。在整党中新发展党员336人。全县在第一批整党中积累了四条经验:一是认真传达上级党委整党目的、方针和意义,结合实际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,使每个党员掌握必要的思想斗争武器。二是启发党员思想觉悟,教育党员自觉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。在运动中注意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。三是在整党中要注意教育非党干部。四是对党员的处分不宜过早。但对一些犯有严重错误者或严重违法行为者及时处理。通过整党,党员阶级觉悟明显提高,初步改善了党群关系。此次整党的教训是,由于各级领导干部缺乏整党经验,拖的时间过长,对党员处分面过大,严重损害了党员干部的积极性。县委要求在第二批整党时要务必加以克服。
从整党工作开始后,县委根据地委组织会议精神,开始公开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。县委要求在整党初期公开党组织,公开党员干部。整顿一批公开一批,边整顿边公开。要求每个党员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,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敢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,使自己真正成为各项工作的带头人。公开党员使广大群众了解党员标准,提意见有针对性,能更好地帮助教育党员。党委公开后,政委改称书记;支部公开后,指导员改称支部书记。这样,通过分期分批整党,使高平党组织从抗战时期的隐蔽状态,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半隐蔽状态,从此全面向社会公开。
第二批整党从1949年2月开始,全县共5个区、65个行政村、59个党支部、995名党员参加。二批整党借鉴了第一批整党的经验,时间比较短,任务完成比较好。通过整党,清洗党员15人,其中阶级异己分子1人、投机分子2人、蜕化分子4人、太落后分子6人、流氓分子1人、变节分子1人。受党纪处分174人,其中开除党籍15人、留党察看28人、当众警告37人、当众劝告28人、当面警告29人、当面劝告27人。在这次整党中,发展新党员710人。
第三批整党从1949年4月开始,全县共5个区、75个党支部、1051名党员参加。在整党中清洗26人,受党纪处分161人,新发展党员938人。
这次整党,全县共有168个支部、2641名党员参加。共有62人被清洗、435人受到党纪处分,同时有1984名积极分子在整党中加入了党组织。1949年7月1日,全县整党结束。县委对整党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,认为整党中邀请党外群众参加党的会议,党组织和党员在整党中公开,并接受群众的监督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创举。通过整党,进一步纯洁了党的组织,壮大了党的队伍,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,大大提高了党的战斗力,保证了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。
经过整党,党组织和党员进行了公开,党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公开确定,全县人民的心更明眼更亮,并以更大更强的积极性投入到革命和建设中,同时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人越来越多,做一名合格的光荣的共产党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。1949年9月底,中共高平县委共辖区委5个、镇总支1个、基层党支部191个,全县共有党员4465名,其中男党员3946名、女党员519人,党员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2.7%。
(二)加强党对政权建设的领导
抗日战争胜利后,中共高平县委在上级各级党组织领导下,积极建设民主政权,县抗日民主政府改为高平县民主政府,各区设区公所,为县民主政府的派出机构,区下设行政村。为了建立巩固的民主政权,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统战政策,在县、区、村三级领导班子中均选配有民主人士、党外人士参加。
进一步建立完善民主政治。首先是发出普遍进行选举的指示,通过民主选举,成立或充实全县各级区、村政权组织。1946年4月6日,中共高平县委、县政府成立选举委员会,补选国大代表候选人。县长王利宾任选举委员会主席,张健、姜怀喜、孟宪云、杨俊选任委员。经过宣传发动,全县人民认识到补选国大代表是为了动员解放区的一切力量,大力援助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民主运动,促进全国人民的团结与联合,争取和平民主建国。然后,经行政村、联防村层层选出代表92人,上报县选举委员会审查代表资格。经审查合格后的人民代表于4月13日至14日集中县城岳王庙参加全县人民代表大会。会议选出国大代表正式候选人9人,即太岳区四分区煤矿公司副经理姬德明、县政府秘书王培东、六区区长田加林、县委副书记侯景域、四区农会主席崔毓秀、县财政科科员王吉昌、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民政厅厅长袁致和、二区区委副书记李福泉、一区区委书记王家瑞。大会代表提出议案8份:即要求和平建国反对内战;实行民主政府(联合政府)反对一党专政;严惩汉奸取消特务机关;实行减租减息;所有中国人民的军队应该享受同等待遇;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应享受同等地位;拥护毛泽东任中国领导人;要求国民党蒋介石停止进占东北。高平人民反对内战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,县委领导全县人民为争取和平而进行不懈努力。然而,国大会议还未召开,国民党蒋介石便撕毁协议,解放区的民主选举运动被扼杀。
1946年10月,全面内战爆发后,中共高平县委以中共中央《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》为指针,注意“阵地的保持与取得”把减租与生产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,大力加强县、区、村政权建设,认真积累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经验,并组织全县的人力、物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。
1947年夏秋,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,中共太岳三地委为加强解放区民主政权建设,减轻人民负担,作出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的指示,中共高平县委和县民主政府根据地委的指示精神,决定将原来的7个区调整为1镇5区。调整后,城关镇驻地在城关,辖县城内城南、城东、城西3个行政村,总支书记徐泉顺,镇长先后为李子寿、王建功。第一区驻地米山村,辖米山、南朱庄、东南庄、酒务、秦庄、西南庄、赵庄(南)、凤和、店上、邢村、宰李、玉井、河西、苏庄等25个行政村,分委书记先后是王家瑞、王培贞、马启成,区长先后是张效成、卫世才、毛存书。第二区驻地寺庄村,辖赵庄、高良、釜山、王报、长平、箭头、寺庄、南王庄、永禄、秋子、圪台、西曲、围城、伯方等31个行政村,分委书记先后是袁世鸿、郁云书、张发瑞,区长先后是王秀亭、王汉中、悦福顺、史定中。第三区驻地马村,辖东周、西周、东宅、陈村、马村、唐安、康营、董峰、马游、原村、杜寨、杨村、野川、瓦窑头、南陈、司家川、北岭等31个行政村,分委书记先后是悦子文、秦光耀、郁云书,区长先后是秦光耀、杨森、金殿慧。第四区驻地北诗村,辖北诗、南诗、平头、丹水、炉引、拥万、南村、西韩、东西靳寨、石末、牛庄、东西李门、双井、牛村、北诗午、南北张寨、杜村等40个行政村,分委书记先后是闫海、刘月亭、许谨,区长先后是许谨、司子明。第五区驻地陈区村,辖浩庄、石村、云泉、勾要、张壁、下台、中村、团东、团西、口则、换马、三甲、建宁、王村、西坡、安河、陈区等36个行政村,分委书记先后是王培贞、王家瑞、卢金堂,区长先后是杜庆华、朱壮英、王秉太、李治唐。通过调整区划精简干部,全县干部由184名(不包括非党干部)减少到159名(包括非党干部)。
新的政权组织建立后,县委十分注重新政权在人民群众中的革命形象和崇高威信,重申并严格遵守太岳区党委、行署对干部管理的十条规定,即:一是不准捆人、扣人、吊人、打人、罚人;二是不准随便摊派、动员、募捐和浪费公款;三是不准给群众乱戴特务帽子;四是不准随便宣布戒严、搜查居民、检查户口;五是不准强迫、限制、干涉妇女的婚姻自由;六是不准假借群众意见,公报私仇;七是不准伪造、假借上级命令,威胁人民;八是不准贪污、窃取、多占、贱买斗争果实;九是不准调戏妇女;十是不准游手好闲,受贿腐化。这些行政纪律的规定,对当时全县各级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。
为不断加强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,中共高平县委还把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作为重中之重,特别是对那些政治觉悟高、思想进步、立场坚定、对敌斗争经验丰富的人不但及时吸收到党内,而且在工作上委以重任大胆使用。在解放战争时期,高平县仅抽调南下干部赴全国各新解放区建立新政权的就达300余人。
解放战争时期,在中共高平县委的领导下,高平县民主政府正确贯彻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土地改革、支援前线、经济建设,县、区(镇)、村政权稳定,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(三)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
抗日战争胜利后,中共中央根据战后国际国内形势,为争取和平建国,提出了“和平、民主、团结”三大口号,阐明“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,实现全国的统一,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”的主张。中共高平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,创造性地开展和平、民主、团结工作。1945年秋,成立县各界妇女联合会,广泛联系各界妇女开展支前和土地工作,为建设独立自主与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。同年,成立各界青年联合会,组织全县青年支前参战、反奸、反霸、土地改革,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生力军作用。1949年初,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,高平县积极为建立新中国而努力,各界青年联合会在各区村建立基层组织,发展团员。同年3月,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高平县工作委员会成立,宋发义任书记。后各区、村也先后成立了青年团组织,并发展团员,为党培养后备力量。
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,为适应革命胜利后即将进行的大规模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,1949年3月,县委书记李步云随军南下,县长程延义调太岳三专署任副专员,太岳三地委随即任命赵明接任中共高平县委书记,杨俊选接任高平县县长。1949年8月,华北人民政府作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决定,中共山西省委、省人民政府成立,全省划为八个专区,高平归属新成立的长治地委、长治专区[ 1949年8月成立,王谦任地委书记,张天乙任专署专员,领导晋城、阳城、高平、陵川、沁水、长治、长子、屯留、武乡、沁县、沁源、襄垣、黎城、潞城、壶关、平顺、长治市共17个县(市)委和县政权。]领导。从此,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,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考验和锻炼,于10月1日,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。在新成立的中共山西省委、省人民政府以及长治地委、长治专区的领导下,开始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高平的战斗征程。
三、高平党组织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历史经验
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、人民大众的、反对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。这场革命,由中国共产党领导,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,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,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,于1949年10月1日诞生了新中国。在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,中共高平地方组织从1927年1月创建,到1945年6月高平解放,再到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,走过了22年的战斗历程。这22年,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高平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22年,是高平地方党组织不断由小到大、由弱到强、由幼稚到成熟、由失败到成功的22年。
高平地方党组织22年的历史,经历了早期革命斗争、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:第一个历史时期从1927年1月高平党组织的建立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,是在大革命高潮中建党和党领导高平人民实行国共合作,推动高平反帝反封建国民革命运动发展及大革命失败后,在白色恐怖之下试图恢复高平党组织的时期。在这个时期,高平党组织建立后,在斗争中学习斗争,在斗争中加强自身建设,在高平奋力实现民主革命的任务。但由于它处在幼年时期,党的力量还很薄弱,领导骨干未能完全形成,对领导革命斗争又缺乏具体的经验,加之当时党中央和上级的党组织也同样处在幼年时期,对各地党的工作的领导不够有力,因而高平党组织虽然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,但未能取得最后胜利,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。上级党组织虽经几次努力,但由于革命斗争形势严峻,高平党组织始终未能得到恢复。
“九•一八”事变后,在中共中央的号召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,高平抗日救亡运动逐步开展起来。第二个历史时期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到1945年6月高平解放,是高平党组织在民族革命斗争中重新恢复建立、发展、壮大、成熟和领导高平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。在这个时期,高平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,得到重新恢复建立,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,逐步摆脱涣散、幼稚的状况而开始坚强起来,投入到领导抗日民族革命斗争的新时期,成为高平人民革命斗争的中流砥柱,尤其是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后期,高平党组织已经能够成功地贯彻党中央的正确路线、方针、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、决议,成为驾驭高平人民革命斗争全局的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。第三个历史时期从1945年6月到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,是高平党组织开始执政和领导高平人民巩固解放区,支援全国解放战争,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全县人民政权的时期。在这个时期,高平党组织在全县已经居于执政地位,领导全县人民巩固解放区,积极参军参战,支援前线,随军南下,在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解放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全面领导了解放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建设,成功的实践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,为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,做了充分准备。
高平党组织22年的战斗历程,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,总结起来主要是:
第一,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,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,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,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,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。在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,高平地方各级党组织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为指导,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、决定,坚持理论联系实际、密切联系群众、建立统一战线,开展武装斗争,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,集全民之智,举全县之力,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。高平党组织的历史昭示我们,什么时候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以及上级党组织的决定、决议,并使之同本地革命斗争实际紧密结合起来,什么时候前进的道路就比较顺畅,革命事业就发展,就胜利;反之,违背了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,或者盲目地、不切实际地照抄照搬上级党组织的指示,前进的道路就坎坷,革命事业就受挫折,就失败。这是总结高平党组织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。
第二,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,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,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艰险,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条件。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22年斗争中,高平党组织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,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,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。高平党组织的历史昭示我们,相信群众,依靠群众,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,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领导方法,群众发动起来了,无论什么强大的敌人都会陷于灭顶之灾,无论任何艰巨的困难都会被克服。反之,党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,就等于失去了基础,失去了根,就必然会处于无水之鱼、无根之木的窘境,鱼要死,木要枯,那是十分危险的。
第三,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力量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,是历史的选择,是人民的选择。不论大革命时期、土地革命时期,还是抗日战争时期、解放战争时期,中国共产党都能与时俱进,不断加强自身建设,发挥出巨大的正能量。在漫漫22年的革命斗争中,高平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时刻不忘党的宗旨,不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还是在铁窗死牢的囚禁中,不论是在公开领导的位置上,还是在秘密地下的活动中,都能够自觉践行誓言,不断校正航向,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,并从错误和失败中不断汲取教训,获得进步,逐步走向成熟。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,以共产主义为理想,任凭惊涛骇浪,不怕艰难险阻,经受住了战争洗礼,经受住了历史考验,成为领导高平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。高平党组织的历史再一次昭示我们,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,敢于正视党内自身存在的问题,勇于坚持真理,修正错误,不断的增强党的创造力、凝聚力和战斗力,这是党永葆旺盛和活力,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武器和有效途径。反之,党组织如果不能及时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,不能及时地清理和割除自身的痈疽,党的肌体就会遭到破坏,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,党就无言以对人民群众,国法将不能绳之他人,党就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危险。这是党的建设规律的体现,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。
总之,高平党组织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战斗所创造的辉煌业绩,将永远载入高平社会文明发展的史册,将永远留在高平广大人民群众的记忆之中。